期刊导读

高校留学生对华文化适应性探析以浙江越秀外国

围绕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留学生的规模不断壮大,学校对留学生日益凸显精细化与趋同化,但是面临留学生层次差异、国籍等地域因素造成的文化圈差异、来华留学的目的和期望不同等问题,海外留学生适应性探索亟待开展,尤其是海外留学生对华文化的认同研究,对其教育与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来华留学生对华文化适应的现状

美国学者Edward Hall曾指出,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爱德华,2010)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跨文化主体者在原质文化的基础上,对异质文化从情感和认知层面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调整,并逐步树立起异域文化的认同感。来校留学生平均年龄主要分布在20-25岁,青年留学生在价值认同与文化适应性的可塑性较强,具备趋同化管理的特质,针对此以开展我校留学生对华文化适应,并对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概括和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地域环境变迁引起的心理环境适应障碍

留学生来到异国留学就必然会有一个对异心理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社会关系。各国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文化渊源差异巨大必然会给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适应障碍。域环境的适应过程,尤其是对当地文化习俗的适应。而这种变迁也带来了相对的心理环境适应障碍。我们发现地域差异和中国相差大的国家,民族风情差异也相对较大。如东亚文化圈,相对日韩留学生群体心理环境适应性较好;而中东、东欧、西欧文化圈的留学生群体相对产生的心理障碍更大,如来自意大利、也门等地区或国家的留学生。

(二)社会文化的认同与适应障碍

社会文化的主要表现包括一定的态度和看法、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等,这些通过人们的认知而集中体现。在固定的文化环境里,其产生的认知也与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Oberg在1960年提出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与适应期。(Oberg,1960)所以对于过了蜜月期的留学生面对社会文化的转变,会用已形成的认知看待社会环境,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其平衡点,并在文化认同层面产生一定的障碍。部分留学生会表现为生活的不习惯、对教育理念抵触或怀疑情绪。由于留学生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新环境下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这些将导致留学生在华产生孤独感及心理上的深度焦虑,从而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李建军&李贵苍,2011)。

(三)教育文化差异下学术适应障碍

因为各国各地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内涵、历史状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其在教育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传统应教育体制下,教育方式注重讲解轻练习、注重考试轻评价。中国的课堂上重点是老师以及课本,基本是按照课文、知识点讲解、课后练习这一模式进行授课,教学模式单一,注重学习结果。而欧美等西方国家课堂教学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辨与发现。教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学习的差异性。

二、留学生对华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

(一)来华留学生国别

截至2015年11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目前有来华留学生320多人,其主要来自东亚、中东、东西欧、北美等18个国家与地区,以日韩留学生为主,主要年龄分布为25-30岁,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对华文化适应能力也不同。

(二)来华留学生汉语层次及其学习目的

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首先是来自中亚地区以韩国为主的来华留学生,他们主要以交换生的形式来校学习,其汉语水平比较高,汉语基础扎实。由于同属中亚文化圈,相对而言文化适应障碍较小;其次是来自中东地区的外国留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是来自在柯桥轻纺城经商的外籍商人子女,其汉语口语水平相对可以,但是汉语其他方面基础薄弱,主要是为了在中国经商学习汉语。

(三)来华留学生产生文化适应障碍的影响因素

1、文化中心主义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冲突

文化中心主义,也可以理解为“民族中心主义”,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中心,以自己所处环境下的文化来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标准,在心理上认同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李建军&李贵苍,2011)。认同范围包括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因为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事物也会有巨大的改变,这种心理倾向会使其产生偏见,对自己以外的群体产生消极偏见甚至敌对态度,进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最终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这种状况就非常不利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

上一篇:三境结合式情境教学法在来华留学生中国优秀传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