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传播文化是媒体的一项重要责任。中国水利报社将传播水文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以媒体平台为载体,宣传报道各地水利部门在水文化建设上的实践成果,传播水文化知识,研讨交流水文化理论,促进水文化的创新发展,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2012年,报社整合《中国水利报》的版面资源,创办了《水文化专刊》,几年下来,《水文化专刊》成为了报纸的一个特色专副刊品牌。在创办专刊、传播水文化的过程中,笔者不断思考总结水文化传播的时代意义,这不仅可以让采编人员了解肩上的责任,而且能够拓宽水文化传播的实现渠道,有利于强化水文化的传播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笔者选择这样概括水文化传播的时代意义:一是传承文明,烛照后人;二是汲取智慧,服务当今;三是丰富生活,坚定自信;四是水情教育,大有可为。
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水文化传播最广泛的价值体现
水文化的本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水的“无处不在”使得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关系(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生活必需)。可以说与水相关的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所以水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对水文化的传播,重点是对中华水文化的传播,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相关,所以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水文化可以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体现价值、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水文化传播可以丰富文化生活,坚定文化自信。
三、服务当前治水事业是水文化传播的主要任务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度,因此治水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过去的研究认为,我国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治水活动从4000年前开始。而对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考察,使水利文明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年[2]。可以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除水害、兴水利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们常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与洪涝、干旱做斗争而不断前进的历史。治水活动创造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更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塑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人们在用水、治水、管水、护水的过程中,认识水、思考水、欣赏水、赞美水,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认真挖掘、整理和传播水文化,一是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传承水利精神,作用于当今的治水实践;二是可以帮助了解治水理念,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从古人对自然敬畏的态度上,找回血液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因;三是可以大大提高水利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这些必然对当今的水利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水文化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汲取前人力量,服务当今水利事业。
四、促进水情教育工作是水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当前社会公众对我国水情了解不多、认识不深,针对我们的水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并要求强化水情教育。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4]。
目前,面向社会的水情教育和水利科普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水情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公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提出,面向社会开展水情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常识、水科技、水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而水文化是其中重点。
不仅如此,从开展水情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看,水文化传播还可以成为推动此项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文化传播的方式开展教育,可以让水情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可亲可近;通过文化的长期浸润,让教育达到最佳效果——不是说教不是要求,而是殷切的企盼和深沉的期待,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水文化传递的价值观。综上所述,水文化传播可以在水情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传承传播中华文化是水文化传播的第一使命
上一篇:河北燕赵文化走出去传播路径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