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这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改变,同时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极大影响[1]。有外国学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互联网的使用和创新水平的上升是使人类进步的主要驱动力,实现了人类智力的飞跃,并且影响了人类生活包括教育、卫生、金融、商业、政治参与等每一个领域[2]。网络信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拓展了新的渠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信息传输为依托,受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和影响力大等特点的影响,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得到扩大,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更加具有科学技术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医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在深入学习和掌握互联网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在开展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使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医院整体的工作水平和质量,为医院的发展添加助力,实现医院发展和谐、快速以及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性。
1 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分析
1.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发展的逐渐成熟,随之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是PC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将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两者相结合而成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传统的移动信息技术得到完善,进一步满足了现在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3-4]。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
1.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运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产生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应用软件的井喷式发展,人们只需要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下载使用相应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实现以往需要通过使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工具来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更加的便捷[5-6]。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需求变化,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应用应时而生,并且得到广泛运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相关信息显示,从“新浪微博”上线,截至到2010年12月底,微博注册用户达到6311万,并且在2011年上半年激增到1.95亿,网民普及率达到40.2%。继微博得到广泛使用之后,微信异军突起成为又一移动互联网平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7亿人次,手机网民规模也接近7亿人次[7]。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使用户可以通过PC、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传播互动的社交媒体平台,让用户可以与他人互动并与世界紧密相连[8]。微信与微博相同,也可以依靠移动终端达到实现信息获取与发布目的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微信在具备留言、评论等基本功能意外,微信还实现了语音留言、图片的传输、文件的传输以及视频的发布等功能,从而更加受到网络用户的欢迎。
1.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是在传统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具有很多共性,但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终端发展不同,它又具备许多传统互联网没有的新特性。移动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及时性、便携性等诸多特征。
2 医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定的阶级或者政治集团,为实现政治目标,对人们施加具有目的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观点、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上存在的问题。切实的做好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想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医院提高竞争力、实现科学持续发展,是实践“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德精神的关键所在。
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学习与活动难以深入、方式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等问题。如果医院不能解决医务人员在思想认知上存在的偏差,可能会导致的医患关系不和谐、医院不能持续稳定发展等问题[9]。
3 互联网发展对医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互联网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环境。大数据时代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以及文化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需要不断适应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的时代要求,对传统的技术手段和传播信息的方式进行改变,学习、分析和利用信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增强开发新的技术、建设新的平台的主动性,拓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递更具有时效性,并且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多种方式下获取各种信息。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化载体、类型也多样化发展,形成新的社会文化环境[1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信息等实现了无空间限制的传播,这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便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