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国史粗讲》:西域是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催

今天我们接着《国史粗讲》,在之前很长的时间里我为大家介绍了中原和草原的关系。今天开始我们将牵扯入中华文明历史的另一条支线——西域。不恰当地说,我们可以将西域比喻为中原和草原互动之外的第三方,但我们要知道这个第三方不只是西域,其实还有高原。

第三方的作用是什么呢?答案是:催化剂。当然,现在我们暂且抛开高原不谈,只看西域,要搞清楚西域“催化剂”的作用,就要先梳理西域的特征。

西域就是今天新疆和中亚几个斯坦国加在一起,在历史上还构成了一个大中亚的概念。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近代以前大中亚地区都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同时从小范围来看,它的地理特性又很特别,所以在中亚历史上形成了很多自由城邦。

自由城邦就是城邦之间彼此互不统属,强大的帝国也无法直接统治他们,最多只能间接统治,在这样的氛围下城邦生活并不会感受到太多的政治压力。

贸易特征再加上自由城邦,在古代这片区域就很容易形成高水准的文明。一般来说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明传播到中亚地区,都会被拔高一个水准。最为巧妙的是,在历史恰当的时候它高度的文明又会反向传回东方和西方,这就是大中亚地区作为催化剂的作用。

比如我们熟悉的:草原的精神世界建设、欧洲文艺复兴都是受大中亚地区的催化影响而形成。

那么它的特性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一说它的地理结构了。请先看下面的地图:

我们横着看,天山、以及向西流的锡尔河。这条线以北是中亚的游牧区,以南则是中亚的定居区,这条线的意义与长城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它以北的地区虽然与东亚草原逻辑差不多,但南边却与中原有很大差别。

中原地区有很多大河,财富充足,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征服中原就能够获得充足的资源,将军事贵族和部队都养起来,所以才会有了拓跋珪的制度改革。

大中亚地区水资源匮乏,只能形成分散的小规模绿洲,就算游牧者完全征服了南方地区也不足以养活自己的贵族,所以中亚只能有“兄终弟及”的继承模式,之前我们说过这种继承模式不可能突破百年,就必然发生内乱,所以这也是中亚为什么没有长寿帝国的主要原因。

而一方势力想要完全控制中亚地区,也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因为中亚的空间非常破碎,每个绿洲的规模都不大,彼此都被大沙漠或者大戈壁所隔离,这种情况下想要完全统治,那么付出的成本将远远超过收入,所以一方势做大以后,对中亚的统治都是间接的。

我们来看汉唐帝国对西域的统治,都是以西域都护府的形式展开,而不是像内地一样采用郡守、刺史之类的形式。在西域都护府的形式下,西域除了外交、军事以外基本都是各地方自治,所以西域给我们的感觉总是和中原王朝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不过,也正是因为大势力、大帝国没有办法对中亚地区进行完全统治,这才让中亚的贸易和文明得到高速发展,然后再反哺向东西两个方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上一篇:中华文化早期教育与国际传播研讨会在杭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