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四千多年前,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在哪里吗?陶寺人是如何丈量“天下之中”的?那你知道五千多年前,石家河人是如何运作祭祀的?良渚人又建立了怎样的水利系统?
2021年恰逢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公开课》栏目聚焦国家文物局推出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集合优势资源,特别制作四集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节目选取石峁遗址、陶寺遗址、石家河遗址、良渚遗址,每集节目专题介绍一个遗址,用考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节目于2月13日至16日,在CCTV10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引发广泛关注。
聆听学者讲述溯源五千年前的中国作为一档考古历史文化类节目,真实权威是首要原则。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主要通过权威嘉宾的演播室亲身讲述和对考古遗址进行实地探访,二者结合的方式来呈现。
每期节目邀请的主讲嘉宾是对应遗址考古项目的负责人,遗址现场的讲解员也是相关的考古研究员,这些嘉宾,在现实生活中是和考古勘探、遗址项目研究息息相关的,在节目中能呈现最大程度的真实。
无论是遗址发现的来龙去脉,还是遗址研究得出的结论,以及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考古人员的讲述,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真实性。比如,良渚遗址的发现者刘斌老师曾挨家挨户询问村民打井时是否挖到过石头,以此佐证其关于古河道旁存在大型工程的猜想。陶寺城址发掘队的领队何努老师从2001年就进入陶寺遗址工作,至今已20年。
这些考古人员亲口讲述,以专业视角带我们读懂遗址背后的意义,以及遗址与古老中国之间的关联。借由节目的声音、画面、叙事安排,最大限度地呈现考古项目的全貌,让观众理解四五千年前的遗址背后,有着灿烂而辉煌的古中国文明。于是,观众从圭表测影、河堤修缮、家产养殖、乐器演奏、祭祀活动中窥探到四五千年前的古人智慧,了解古老中国背后的文明。
探访遗址现场感受真实历史场景我们从哪里来?遗址发现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从出土文物到史前建筑群,考古学家们有哪些所思所想?节目营造了环境上的真实,不仅带来遗址项目的航拍画面,还有很多遗址内部的细节展示,从建筑群外观到文物,全方位地展现遗址面貌,让观众能身临其境、感知到最真实鲜活的历史。
以石峁遗址为例,4000多年前,在黄土高原北端,一个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区域性的社会政体已然形成,四百多万平方米的石砌城址成为我们走进这段历史的入口。
在石峁遗址现场,无论是“草拌泥”粘合而成的石墙,还是不同样式呈现的人面石雕、史前乐器口簧,都成为我们今天能够直接学习的对象。遗址现场是我们普通人难以触达的区域,通过现场观摩,加上通俗易懂的讲解,我们才更加体会到考古挖掘与发现对中华文明的意义。当我们听到,石峁遗址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遗址,被考古界誉为“中华文明的前夜”时,我们更加感同身受,为先民们的智慧而自豪,为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脉络而振奋。
同理,从陶寺城址中,我们看到了早期国家的形态。从圭表、观象台中,我们知道陶寺人掌握着同时代最先进的历法,有了“地中”概念,由此开创的“王者居中”理念也成为后来中原文明的政治理念;从良渚遗址的反山王陵中,我们看到了五千年前的贵族墓葬,也看到当时良渚社会分明的等级制度;加上“葡萄畈遗址”与“钟家港古河道”,石家河遗址的红陶杯等,也让我们再次了解遗址现场的真实环境,对五千年前人类开展生产活动、发展农耕技术、组建区域政体有了更为具象的理解。
延续千古文脉加强中华文明认同最早的中国在哪?从史书文献中,我们知道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此前,国际社会认为中华文明到殷墟时代,也就是三千四五百年。直到良渚遗址的发掘,国际社会才认识到中国有可能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在良渚遗址中,仅良渚的水利系统就比大禹治水早了1000多年,更不用说良渚庞大的古城、精美的玉器、分等级的墓地等实物,更是延伸历史轴线的有效物证。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