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甘肃,书写在黄土尘沙中的中华文明

打开中国历史,那些沧海桑田的岁月风尘、那些迎风飘扬的旌旗大纛、那些纵横驰骋的金戈铁马、那些征战沙场的刀枪剑戟,从景深处缓慢走来,渐渐定格。回放那走过的轨迹,一部人类社会的兴衰史和历代王朝的兴亡史,便呈现眼前。

然而,在这历史的景深里,无论是中华民族人文的起源,还是农耕先河的开启,抑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赓续,都少不了一个地方,这就是甘肃。

对于甘肃这片土地,如果撇开历史来看,众人眼中除了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外,剩下的就是荒凉与萧条,贫瘠与落后。那么,我只能说是对甘肃的历史所知甚少,对甘肃的历史更是知之有限,为什么呢?

甘肃这片土地,历史以来,因为华夏母亲河穿越而过的优势,很早就有人类生活在这里。目前发现的就有距今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秦安大地湾,而人类的活动历史,史学家由距今8000年推前之距今6万年,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址,比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都要早。其它还有发现于临洮距今约57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广河县约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等。

另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曾被称为雍凉之都的武威是一个不可忽略、更不可忽视的地方。

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改雍州为凉州,于公元前 121 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击匈奴,将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自公元前115年后置武威郡以来,成为河西走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中心之一,中原丝绸和西域手工业品的交汇之地,经济异常繁荣发达。

《后汉书·孔奋列传》曾称姑藏(武威前称)为富邑,“货通羌胡,市日四合” (当时,洛阳等地市日只有三合)。东晋十六国时期,成为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特别是在五凉(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南凉,除西凉外,其它四凉均建都武威)时期,中原战乱,河西走廊相对安定且富有,文人墨客纷纷逃奔武威,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独具一格的史不绝书、上承建安、下启隋唐的“五凉文化”。期间,中原文化破坏严重,而在武威治下的河西走廊地区却得到了保存和传承,战乱平息后,不但传统文化得以回流,还融合了西北的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赓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此,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记载说: “十六国以来,河西是当时北中国保存汉族文化最多,又是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地区。西方文化在凉州初步汉化后, 再向东流。”

其它人文历史有庆阳的“人文初祖”黄帝冢、教民稼穑的周先祖,平凉回山王母宫,天水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陇中定西则是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地方,以及甘南夏河的拉卜楞寺等。

历史文物古迹更有庆阳的秦直道、平凉大云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陇南礼县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三国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地,兰州的明朝肃王府,永登的鲁吐司衙门,河西走廊自不待说,以及从东到西的长城遗址、丝绸之路、关口驿站等等。

由此可见,甘肃的人文遗迹和文化古迹遍地皆是。历史底蕴、人文底蕴是极其厚重且久远的,所以,当我和外地的朋友们在一起谈中国历史时,我说你只要走一遍甘肃的土地,就了解了中国历史。

作为一名甘肃人,与全国相比,不否认贫瘠落后这一与全国的差距,但甘肃厚重的底蕴是在全国算得上前茅的。所以,为了追寻甘肃悠久厚重的人文底蕴,本平台将不定期推出“甘肃人文”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本文为综述,接下来将从从东到西的顺序概要叙述,不足不到之处,请大家留言指正。

下一篇将推出“正宁篇”。

人文始祖起陇东,子午岭上黄帝冢。

周有先祖曰不啻,教民稼穑以兴农。

秦皇一统开直道,汉武勒兵祭帝鸿。

玄宗梦游取真宁,清避“胤禛”改正宁。

上一篇: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代表委员聚焦“陶瓷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