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声优和配音演员,本质相同的两个词,在文化差

声优一词,是日语的“主に声だけで出演する俳優”,取其含义略称为“声優”。

俳优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指那些以乐舞谐戏为生的艺人,延伸到现代后,声优就是指以声音演出的演员。

所以从含义的角度来说,声优这个舶来词可以和配音演员划上等号。

但出于中日两国在产业链和文化上的差异,再加之近年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错综复杂的影响下,国内很多配音演员都并不喜欢被人称为声优。

如果将这两个词语置于具体环境之下,声优一词更多会应用于以ACGN文化为主的影视作品中,而配音演员则会广泛地应用在声优一词的本意上。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要从声优的本质工作说起。


声优一词由“声”和“优”两个部分组成,即是“以声音为表演载体”以及“演员”这两个部分,只有当这两者组合起来的时候,才是声优的本职工作。

也就是说,光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工作并不能称为声优,比如最明显的电台DJ,又比如为广告片段朗读旁白等,这些工作都没有“演”的部分,又或者说没有一个需要赋予声音的角色。

可以发现,这样的定义方法如今就存在一些灰色地带,比如动画的旁白也会被列入cast表中,他们同样没有一个需要赋予声音的角色,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那依然是声优的工作。

实际上cast表是演员表的意思,并非直接和声优画上等号,甚至很多人常说的CV(Character Voice),也只是代指角色的声音由哪位声优演出,而并非指声优这一职业本身。

所以在传统意义上使用声优一词的时候,一般只会用来代指国外(主要是日本)为动画与游戏配音的配音演员。


日本的第一代声优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剧是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手段。由于仅有声音能作为表演的传播媒体,所以这个阶段的日本声优就是当之无愧的舞台主角,也是声优的黄金时代。

时间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电视逐渐在日本普及,有了“画面”之后,单纯的声音演艺自然就黯然失色。

声优虽然没有因此失去工作,甚至工作量还有所增加,但声优本身需要依附于角色身上的特点,使得当角色变得可见的时候,声优作为幕后工作人员的性质就被无限放大,当听众变成观众,他们的焦点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角色而非声优身上。

这跟国内二次元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十分相似,在形成大规模的网络交流社区之前,会关注动画背后声优的观众可谓寥寥无几。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逐渐开始出现大热的系列动画,在二次元文化圈开始壮大之后,声优又重新有了崛起的迹象。但由于这种工作的本质依然没有任何变化,所以这个行业始终需要一条新的出路,才能重回当年的巅峰。

这条新的出路,对于现在的二次元文化爱好者来说十分熟悉,那就是偶像化。就算是对声优文化没有了解的动画观众,至少也知道日本动画里的一种常见套路——称为偶像拯救××。

而声优的偶像化,就是这种套路的现实版。


声优的偶像化,从日本的第二代声优就已经开始了。作为偶像化的开始阶段,第二代声优中自然就分成了偶像化和非偶像化两个部分。但无论哪一边,基本都已经不再单纯从事配音演员的工作。

同样出生在1967年的子安武人和林原惠美就是其中的例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子安武人与三木真一郎、关智一、以及结城比吕几位知名声优组成了音乐组合,并在子安武人的策划下以该组合为基础制作了原创TV动画《白色猎人》,最终风靡一时。

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后来日本声优偶像化的其中一个契机。


另一边,人称声优女王的林原惠美,则属于迟出道的追梦人,她在就读护士学校期间进行声优培训,在正式成为护士后才开始声优的工作。进入九十年代后,林原惠美先后为《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绫波丽、《宝可梦》系列的武藏、以及《名侦探柯南》的灰原哀配音,自身的声优事业也在这时走到顶峰。

和子安武人不同,林原惠美属于非偶像化的声优。但这并不代表林原惠美就只在进行动画的配音工作,从1991年其到2019年为止,她都是唱片公司King Records的所属歌手,其CD的总销量至今仍然在声优排行中名列前茅。

上一篇:人靠衣装马靠鞍寻找真正的潮流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