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文化泾阳」雷抒雁作品--非“老碗”不行

今日推出

泾阳籍作家、诗人

雷抒雁作品

《 非“老碗”不行》

非“老碗”不行

雷 抒 雁

许多年以前,我从北京回西安探亲,火车上结识了一位从南京到西安“公出”的旅伴。南人北来,对一切都陌生,先问我西安有什么好吃食。我说:“多得很,只说羊肉泡馍吧!”我把肉怎么烂、汤怎么醇、味怎么鲜、气怎么香,色怎么正,一一说罢,那位仁兄已是口齿生津,有涎欲垂了。但我仍然认为他对那“鲜”的理解,只在“鱼”上,“羊”的想象不会那么实际。

到西安下车,正是早饭时辰,大家迫不及待地奔一家“羊肉泡馍”馆子里去。刚刚坐定,服务员就热喊着,在每人面前放了一个大碗。南京仁兄一见大碗,惊得睁大眼睛问:“这么大碗,干什么?”

我说:“泡馍!”

“唉哟,怕死人了。这么大!”南京仁兄仔细端详那碗,口径约有七八寸,碗沿总有半公分厚;灰白色的粗瓷,不纹不饰,下边尚有半寸高的碗把;端在手上说一斤重不为过。那老兄边看边惊呼:“太大了!太大了!”

“大吗?”服务员见这位外地人如此大惊小怪,极是不以为然,说:“这才是二型老碗!”说罢转身进去,拿出一个更大的碗来,口径估摸在一尺开外。

南京人终于被吓跑了。江南吃饭,以米为主,拳头大的碗,只盛饭,菜在盘子,盘在桌上,一碗吃罢,再添一碗,细嚼慢咽就是了。北方人哪有这份耐性!一碗之中,有主有副有汤,非得这等大碗不行!南北地域不同,食之为器,差异也就大了去。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关中人大碗不叫大碗,叫“老碗”。说“老”,不是指其用久积陈,极言其“大、重、憨”!又因其碗下把儿长,便于把握,也叫“把把老碗。”

老碗之为用,决定于饮食。关中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利方便,自古以来就“宜忝稷”(《周礼》)。面食是关中人的主食。且说这面食,干的,有:然面、干烂臊子面、油泼面、裤带面、蘸水面种种。汤的,有:臊子面、酸汤面、连锅面。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把岐山臊子面,推遍天下。那面要和软、揉到、擀薄,然后用一面包文正用的铜铡之铡刃,切得细如发丝。这叫“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面煮熟捞到碗里再浇上岐山独有的臊子;肉丁、豆腐、红萝卜丁、黄花、木耳烩在一起,上面浇上辣子红油,酱醋齐备;最后撒些青蒜、香菜,五味齐全,五色交织,那汤要“汪”要“亮”要“香”。这满荡荡一碗,没有“老碗”怎么行!

图片来源网络

还不止面条,关中还有各种“泡馍”,将锅盔或馍头,掰成块,与滚烫的汤菜或煮或泡,是一种独特的吃法,如牛羊肉泡馍、红肉煮馍、葫芦头煮馍、粉汤羊血、饸饹冒馍、水盆羊肉,近来赶时尚的人,又创出甲鱼泡馍,凡此种种,盛食之器,非老碗不行!

图片来源网络

看关中人干活,先得看关中人吃饭。在这些面馆、泡馍馆里,你常常看不见吃饭人的面目,只见一座座大老碗在晃动,但听阵阵吸吸啦啦的进食声。世界上大约只有关中人用战争比喻吃饭,说“吃饭如李瞎子(李自成)攻城!”也唯关中人将吃饭叫“咥(音喋)饭”。“咥”,古音古字,显示着饮食文化之古远及对“吃”这种运动用力之狠,兴致之高。

先前讲“忆苦思甜”时,关中的长工们不大讲地主怎么克扣伙食。因为地主挑选长工,先问饭量如何,一顿饭吃两老碗才要。所谓能吃才能干!

“老碗”,成了关中人的饮食符号,更成了关中人的形象代码。史书上写关中人“人性强悍”、“轻生重死”、“民多刚强”、“习尚博悍”。到临潼秦兵马俑馆去看看那些高大威武、强悍刚劲的塑像,便想得出秦人兵阵如何驰骋中原,出生入死,灭了六国,统一南北。这样的士兵,没有足够的食物支持,没有如“老碗”这样的器具饮食,行吗?

只一个空“老碗”,就将南京的仁兄吓退,若再看关中人“吃”、关中人“干”、关中人“战”,还不惊得他犯了老病!

穿关中800里沃野而过者,是泾河,渭河。这两条河汇流人了黄河。汇流处,泾清渭浊,遂有了成语“泾渭分明”。

憨厚、剽悍、坦诚、率直,疾恶如仇,泾渭分明,关中人的性格因地域和饮食文化而形成。

老乡讲给我一个故事。说有一人家男人有旧思想,认为老婆是他“买的马”,“任他骑来任他打”。家庭暴力日久,女人终于无法忍受,一日正吃饭时,女人信手将一只老碗向丈夫头上砸去,没想到,那男人不经打,立时毙命。女人当然难逃罪责。但说一老碗打死人,没人敢信。

上一篇:全球连线丨这部关于藏族文化的纪录片为何如此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