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学办在旅游资源中,面向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武陵山片区六大中心城市,为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昨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在制定今年的招生计划时表示,引入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学院已开创以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艺术、民族传统饮食为核心的文化特质培养,探索独具特色的“1+X+1”人才教育,助力旅游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校企合作 提供旅游业智力支撑
“1+X+1”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民族文化特质。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模式中第一个“1”代表各专业学历教育,“X”即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最后一个“1”代表以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艺术、民族传统饮食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特质。
黔江地处的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旅游资源丰富,2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包括黔江濯水、武隆仙女山、酉阳桃花源、湖北张家界、贵州梵净山、湖南凤凰古城等10多家4A、6家5A景区,这些景区涵盖渝、鄂、湘、黔35个区县市,在新一轮的乡村振兴发展中,承载着武陵山区崛起和民族群众致富的希望。
据介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至2010年成立至今,已培养近4万名旅游人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人才遍布重庆各大景区、国内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著名企业,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4A以上的旅游景区,要么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创办农家乐,要么成为旅游景区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学院还与北京、杭州、上海、广东等地的70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人才,不仅解决景区的用工荒问题,而且还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图为学院参加2020年“民体杯”全国陀螺比赛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9枚金牌
“四省市相连的武陵山地区,如何把旅游资源变现,主要途径还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持续输出。”该负责人称,近年来,学院在走访渝鄂贵湘周边省市发现,相比于国内其他景区,武陵山景区的民族文化和地区风情更加突出。对此,学院经过与国内市内文旅部门、院校沟通后,决定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增加对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艺术、民族传统饮食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特质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传承传统体育项目,在深化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开创基于竞技运动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模块,其中把“陀螺”、“蹴球” 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学院为陀螺项目开设专门的训练场地,引进专业老师讲课。在教学训练中,老师们认真分析,细致演示,在不懈努力下,训练出一批技术过硬的学生,代表重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全国陀螺比赛,获得9枚金牌。
图为民族技艺传习创新中心艺术品展示
开设非遗传习室师生直观交流
此外,学院在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中,依托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遗产,开设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工艺品美术品设计、民族传统技艺等专业,成立3个二级院系社团,打造1个校级民族艺术表演社团。开设民族民间音乐、民族乐器、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民间工艺品制作等课程,扩大了民族艺术的传承范围。
同时,为了更好发挥传承民族文化阵地的作用,学院还建设纺染织绣、陶器烧造、漆器髹饰、剪纸刻绘、编织扎制等8类民族技艺11个传习室等,使师生直观感受民族艺术交流,自由汲取民族文化养分。
在民族非遗饮食文化传承中,学院注重创新课程。在烹调工艺与营养、民族传统技艺、酒店管理等专业中开设民族饮食非遗技能必修课程,同时面向全院师生开设选修课,实现课程“应修必修、人人可选”,推动学生专业培养和非遗技艺学习同步同行。在师资引进上,邀请15位特级厨师组成“指导团队”,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并建设非遗美食制作技艺传习中心,包括国家级非遗美食6个工作室、50个工坊。
下一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将不断总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继续挖掘地域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办学模式,推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的旅游振兴,为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重报集团武陵分社记者 王尊
?
?
?
?
?
?
?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