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年上亿人次进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到三星堆考古的热度举世瞩目,从红色旅游的兴起到“山海恋”,觉醒时代》、《我的祖国和我的祖国》等主打题材的影视剧“圈粉”都是年轻的一代,从繁荣的乡村文化大院,到人口稠密的城镇图书馆和博物馆……< /p>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胜利,更是精神文明的壮大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五位一体”的增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高质量发展,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全方位幸福感和获得感。
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文化人与培根铸魂。小康中国正以更大的文化自信走在小康道路上。
2021年5月2日,读者在安徽省蒙城县图书馆阶梯书架旁阅读书籍。新华社出版(胡卫国摄)
服务美好生活,弘扬时代新风
在东莞图书馆,是一支令人印象深刻的志愿者团队,他们默默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他们大多是农民工:电工、保安、厨师……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身份。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疫情期间,一名农民工亲笔向东莞图书馆表白,感动了亿万网友。
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就像灯塔,照亮人们的心灵。
展开新时代的壮丽图景,如此动人的细节处处闪烁。
2020年11月30日,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新店村农家大坝,贵州省,文化志愿者为村民们表演小品。新华社发布(胡攀雪 摄)
数字回升,见证“文化小康”扎实推进——
时间倒流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服务设施极度缺乏。 1949年,我国有55个公共图书馆,只有21个博物馆。
70多年的不断努力,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5214家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准入.
看“十三五”以来文化产业成绩单:2015-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7万亿元增加到4.4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接近13%,占同期GDP的比重从3.95%上升到4.5%。
让我们把时间的深度拉长: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咖啡馆,成为中国新文化市场兴起的标志;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两轮驱动的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序幕;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正在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足迹描绘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存在到卓越的曲线。
2021年5月26日,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南岩中心小学,演员为学生 我们表演歌剧动作。新华社发(徐??建元摄)
风貌焕然一新,丰硕成果标志着“文化小康”——
在陕西安康,建设新民俗引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过去一年,宴请人数减少三分之二,“人道主义者”人数下降70%;福建福安,旧房变“新教室”,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甘肃金昌,“好婆婆、好邻居喜欢”、“食客”等文明实践促进了村规民约的完善,文明风俗的弘扬……
赋能美好生活,推动时代新风貌 近年来,结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地加快对外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国已建成57万多个村级文化馆,甘肃“农村大舞台”、“门前三间小房子”等创新实践(湖南省游县小广场、小书店、小讲堂)深受群众欢迎。
随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迪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菜单式”和“预订式”服务已成为常态。据统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开展线上展览2000余场,吸引超过50亿人次浏览,让“云生活”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
2019年11月23日,山东省邹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民在排练舞蹈.新华社记者范昌国摄
增强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重大革命历史电视剧《觉醒时代》掀起年轻人追剧的热潮。陈独秀演员于和伟获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缘》从“圈外”走向“出海”,获得国际市场认可。海外观众纷纷点赞……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更基础、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力量。放眼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明之花处处绽放。用文化提升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塑造亿万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