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国家重拳整治!不良粉丝文化,该凉

近期,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网络不良粉丝文化等问题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督导网站平台规范,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再来看看对小微企业的教育——

不良粉丝文化的整治

取得了哪些成效?

看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不良粉丝文化整治初见成效

针对粉丝文化等问题,中央网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继续加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督促网站平台规范化,引导粉丝理性消费。追星。

(图:李云杨雅玲)

特别整改 针对名人榜、热点话题、粉丝社区、互动评论等环节,深入清理涉及粉丝群体的违法违规不良信息。截至目前,已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理违法账号4000多个,关闭问题群体1300多个。

广电总局还针对个别网络综艺节目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过度娱乐炒作、传播畸形内容等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偶像文化。

下一步,中央网信办、广电总局将进一步加强网红相关信息标准,加强账号管理,完善黑产打击机制,进一步压缩网络综艺节目制作、播出机构主体责任等方式,为粉丝文化的长期整顿和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引导粉丝文化健康发展?

看《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人民日报》:引导粉丝文化走上健康轨道

相关方要负起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确导向,自觉充当社会正能量的放大器,引导粉丝文化走上健康轨道

明星不道德违法,部分平台组织诱导粉丝“拉” 、“引战”、“刷卡”、“控制与评价”……一段时间以来,这些现象时有发生并愈演愈烈,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文化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像某位演艺明星,关注他的作品,甚至收集他的照片、签名等等,都是粉丝的典型表现。粉丝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粉丝社区有其非理性因素。很容易把漂亮的外表和性格特质混为一谈,把演员本身和艺术形象混为一谈,对明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明星身上带着太多不属于自己的光环。因为这种虚假的光环,粉丝往往会为“接近”、“追求”、“维护”偶像付出金钱、时间甚至其他成本。

粉丝群体利用社交网络产生流量的巨大潜力被资本看重。内容方、平台方等围绕“流量明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刺激粉丝经济并从中获利。少数机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异常手段放大话音、制造流量,影响互联网生态,造成一系列混乱。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在全国开展了“清理整顿‘饭圈’乱象”专项行动。根据中央网信办的报道和各大媒体报道的多起案例,不良粉丝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非混淆。少数演艺明星“唯流论”,在才艺表现和行为上缺乏自律,有的甚至违纪违法,给社会尤其是青年歌迷群体树立了反面教材。粉丝很容易因为钦佩而受到不良影响。

滋生敌意。一些粉丝团为了保护自己的偶像,互相“拉扯”、散播谣言的情况并不少见。值得注意的是,少数网络平台在面对网络粉丝矛盾时,不仅没有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甚至对相关不良事件造成的巨大流量“心满意足”。

缺乏理性。前段时间,某粉丝团收集瓶盖支持偶像,然后大量购买某乳制品后倾销。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他包括在网络上为偶像“做数据”,沉迷于“打排名”和仔细检查数字,导致浪费研究。

粉丝群多为年轻人。正处于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他们被诱导在追星上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时,他们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生活中追星追星,或多或少都是青春期发生的正常心理现象。偶像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更应该负责引导纯洁热情的年轻粉丝养成爱国、守法、道德、艺术等健康理念。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成长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辨别事物的能力不强,学校、家庭特别是平台机构的积极引导、监督管理职责尤为重要。因此,各相关方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确导向,自觉充当社会正能量的放大器,引导粉丝文化走上健康轨道,让粉丝群体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成为一个清晰的网络空间。守护者,社会正能量的倡导者,文化创作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马勇)

文字来源于《人民日报》和中国网通微信公众号,图片来源于新华社、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网站。

上一篇:一线直击||东营区文化活动中心筑牢服务群众防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