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青海黄河流域河湟文化首次被立法保护 含戏剧、

图为青海黄河流域

千百年来,黄河流域孕育了河黄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在黄河发源地青海,作为河黄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最早立法保护河黄文化,包括传统戏曲、少数民族村落、古城遗址、手稿等。

8月31日,中新网记者从青海省海东市获悉,《海东海东市河浜文化保护条例》将于9月1日颁布实施。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流。

图为青海黄河流域河黄文化创意产品展示(资料图片)张天福摄

千百年来,汹涌澎湃的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超过3000年来,孕育了河黄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

据中新网记者了解,河黄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以湟水河流域和大同河流域之间为中心区域。河黄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海东地区是河黄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核心区和承载区。

河黄文化包括传统戏剧、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民间文学、医学、体育等;民俗节日、传统礼仪等民俗活动;河黄地区特有的语言;民居、服装、用具;青稞酒、绿绣、特色食品、农具、工艺美术珍品等传统工艺和生产技术。

此外,河黄文化还包括历史文化村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落;红色文化、革命古迹;历史建筑、城市遗迹、传统街道、历史地点、传统地名;反思河黄地区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文化名人的典籍、档案、书法、音像、手稿、口述文化等资料;其他需要保护的河黄文化物。

据悉,《海东市河黄文化保护条例》对河黄文化的保护措施、传承与传播、转化利用等做了详细规定。

《海东市河黄文化保护条例》规定,河黄文化保护实行保护名录制度;对于濒临消失的河黄文化,市、县(区)人民政府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要及时开展抢救保护。

在传承传播方面,《海东市河黄文化保护条例》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河煌文化传承机制,支持继承人传承开展传承活动,传承人为河黄文化传承提供必要条件,包括资金、场所;市、县(区)人民政府要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兰溪城市群建设等活动,支持河黄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和推广。河黄文化的域外影响与流行[J].

图为青海河黄文创产品展示(资料图)作者:张天福

在河黄文化转化利用领域,《海东市河黄文化保护条例》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鼓励和引导河黄优秀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禁止对河黄文化的宣传、展示、展示进行低俗化。

《海东市河黄文化保护条例》的实施,是开创河黄文化新高度的合法途径。 “惠民利民,提升文化。软实力最稳定、最可靠的路径。”海东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文/中新网记者胡友军张天福

编辑/崔伟

上一篇:流量横行的“罪魁祸首”:饭圈粉丝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