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风俗文化不同的影响,各朝各代的服饰、审美也都有所不同,就拿汉唐来做比较,汉朝讲究的是“长壮妖洁”、“姿色端丽”,崇尚以长白、丰丽为美,其服饰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之分,穿着时讲究显示出中衣的领型,并让腰带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即用将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并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但用什么颜色,穿什么样式都有着明确的“规矩”。
后来的唐呢,它以“丰肥浓丽”为美,即丰满,而并非是人们所说的“肥胖”,讲究的是恰到好处,与汉朝各有千秋。
其服饰得益于这种“审美”,和当时社会的“开放”的风气,特点也逐渐变得“大胆”,像周濆《逢邻女》的‘慢束罗裙半露胸'就是来形容当时风气的开放,不同于汉朝,不怕突然冒出一个“大儒”指着鼻子就骂什么“有辱斯文”。
自然、开放、追求于展现美,唐朝服饰中审美文化,大都是围绕这些特点来发展变革的。
服饰的变化,与自己国家的变化是离不开的,初唐时因为李唐统治者信奉老庄之类的道家思想,百姓受此影响,也将自身服饰内容特点变得贴合“老庄”。
他们认为自然即是美,任何的加工都可能对其产生“亵渎”,于是在服装颜色和服装造型的选择与设计中,设计者都尽可能的去偏向自然、清新的特点。
后来为了实现“美”,设计者们在服装构图中常常是以花卉作为主要素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衣物服饰是最能贴合“自然美”。
而在花卉的运用中,大多都不会采用雍容、华丽等形象,而是贯彻清淡的颜色和淡雅的妆容作为主导形象,并用简单的“添加”、“勾勒”描绘出“自然美”的形象。譬如当时的女性群体就非常喜欢穿着荷叶绿长裙,因为它们都属于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与颜色。
等到了盛唐时期(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唐代服饰中的审美文化又发生了不少变化。
当时的唐朝,作为东方霸主屹立于诸国之上,国家强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高度繁荣,成为当时外国人心中的“圣地”,其天子也被不少“友邻”尊称为天可汗。
人们的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也因此到达了一个顶峰,再加上唐帝国与外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难免会有不少的外国文化流传到,大唐百姓的身边,但基于对国家、民族的“自信”,让唐朝的统治阶级连带着其部分百姓,也变得更加包容和开放了。
在思想上,逐渐撇弃了以往落后的“封建观念”,思想上也变得更加开放、自由,使得女子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另一原因则在于武帝执政)。
同时还得益于唐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在唐朝社会还衍生出了一种“肥白”的审美文化,盛唐人认为“丰满”就是美,以至于后来在开放的思想下,设计出不少展现出“丰满”之态的衣服。
它在穿着上,将先前的服装与外族服饰相融合,变得更为大胆开放,比如说文泰公主与平常歌女的半裸胸,大胆的去展现出自身特点,这在以前可是前所未有的。
后来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变故,唐帝国迅速的由盛转衰,原本唐朝百姓所拥有的的“自信”也发生了不少改变。
国家的失意,造成了不少人将虚幻情感,寄托与服饰的现象,他们开始追求新奇、夸张、特色与绚丽。
尤其是让女子服装的“暴露”更加开放、“特别”,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去针对服装穿着做出了规范。
等到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国家社会动荡不堪,人们为此还特意“追捧”“以丑为美”的审美文化,以表达对王朝的不满。
纵观其服饰审美文化的发展,都与当时国家状态紧紧相扣,国强则开放自信,国弱则“自我抨击”,而不同阶段的审美文化,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
唐朝在繁荣时期的包容性,使得其与许多民族都建立起了“友好关系”,文化间相互交流,也相互取长补短的“融合”。
举个比较知名的“文成公主入主吐蕃”的例子,当时的公主不光带了许多金银珠宝过去,还将盛唐的服饰,与文化习俗带了过去,以至于当时吐蕃的贵族阶级,开始像“唐”的方向发展,生活上注意文明礼仪,,服饰上舍弃了原有的“皮毛”原料,开始采用从唐帝国流传而来的丝绸、布匹来制作衣物,其样式也多半是参照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