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为何没文化叫“目不识丁”,“丁”字有何特殊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曾几次下令“扫盲”,因为国民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源动力。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至今,已少有不识字者。
不识字,可用“目不识丁”来形容,那么,你知道目不识丁是什么意思吗?这句成语背后是什么来由?
落叶需要归根,文化也需要追本溯源。今日我们便来聊聊,“目不识丁”这句成语的故事和说法,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一、故事:姓丁不是“丁”很久以前,有一位财主姓丁,他很苦恼,他拥有万贯家财,但是继承人却是个斗字不识的呆儿。
十多岁的年纪什么都不懂,花重金请了许多位先生,可就是连一个字都学不会。丁姓财主很着急,于是他发出榜文,写道:谁若能教会丁少爷一个字,可得赏银十两。
很多人觉得十两银子不算多,须知一两银子,在明朝万历年间可以买将近200公斤的大米,有了这十两银子,几年都不愁吃喝。所以,十两是重金。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一位秀才看到了榜文决定试一试。他认为只教会一个字还不简单,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连自己姓啥都不知道吧?
秀才很聪明,他决定每天教丁少爷学习自己的姓氏“丁”,做着这般打算,他接了榜。
时间一晃便是九天,丁财主要看看教学成果,要考教少爷。
秀才努力完成了教学工作,但还是有点心慌,怕少爷临阵害怕,于是便塞了一个钉子给少爷。“万一忘记了名字,你可以看看手里拿的是什么”,少爷听罢,点了点头。
到了考校那一天,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选了一个“丁”字,问道:“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丁少爷不愧是丁少爷,看了半天,愣是想不起来这是啥字。秀才赶紧提醒道:“看看你手里握的是什么!”,少爷低头一看,恍然大悟,道:“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傻了,恨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这十两银子可就完了。”。
随着这个故事在民间的传播,目不识丁也渐渐传开,当然这只是民间说法。
二、丁与“个”“目不识丁”取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十斗为一石,一石一百二十斤,两石二百四十斤,这里是夸张的说法。旨在告诫他人,再大的力气,也比不上认识一个字。
注意,这里将“一丁字”解释成了“一个字”。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学者为它争破了头。
或许你会觉得这些学者很无聊,将“丁”解释成“个”不就行了吗?三岁毛孩都懂的道理。
如果真是这么简单,咱们也没有解释的必要。因为丁,没有“个”的含义。
如此说来,问题就严重了,没有个的含义,那么“丁”是否能解解释成“个”,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如果意思变了,那么,这句成语还能这么解释吗?
“丁”字又是否是古人的笔误呢?宋代孔平仲在《续世说》道:“一丁字应作一个字。因篆文丁与个相似,误作丁耳。”。
孔仲平认为后人认错了,不是古人写错了。因为古籍中的“丁”字是篆文,篆文中,个与丁很像,是后人以讹传讹传错了。

上一篇:打造“莲心”警营文化品牌 厦门莲前派出所有力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