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外国儿童文学译入中国的萌芽时期。一些爱国进步人士将儿童视为民族救亡的希望所在,在努力传播救亡图存爱国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通过翻译外国儿童文学,塑造儿童的性格,培养儿童的感知力、审美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促进了以“儿童为本位”的中国现代儿童观的形成。对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进行梳理与归纳,并阐释其成因,有助于深入研究该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和传播特征,其实践经验也能为当下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
宣传爱国思想
儿童文学被认为是宣传爱国思想、进行道德教化的最佳工具之一。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备受外国列强欺凌,因此,改造国民性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一些思想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把西方儿童文学译介到中国。他们认为,“从娃娃抓起”是改造国民性的关键所在。林纾翻译过多部儿童文学作品,他在为《伊索寓言》中文译本撰写的“序”中阐明:“盖欲求寓言之专作,能使童蒙闻而笑乐,渐悟乎人心之变幻、物理之歧出。”林纾认为:“强国之基在蒙养。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欧人上。”这一时期,外国寓言(如《伊索寓言》)、童话(如《安徒生童话》)、冒险小说(如《鲁滨孙漂流记》)等陆续被译介到中国,翻译这些作品的目的则是“欲借以药吾国人”“以激发国人冒险进取之志气”。
由此可见,这些翻译家通过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来寻找救国之道,以期振奋民心、增强爱国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冒险探索精神。林纾提出,对儿童冒险小说(“壮侠之传”)的译介可以“振吾国民尚武精神”、改变国人过于懦弱的秉性。以林纾为代表的爱国翻译家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或以儿童读者为对象,他们的译文结构奇特,笔调诙谐,在“能使童蒙闻而笑乐”的基础上,点燃了年青一代的爱国热情。
传播科学新知
清末民初,大量外国作家的科幻小说也被译介到中国。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当时就有6种中译本问世,是我国较早译介的科幻小说。“凡尔纳热”曾一度流行,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主要科幻小说都被译介到中国。此外,日本科幻作家押川春浪、英国作家露亚尼和荷兰作家达爱斯克洛提斯的作品也被陆续译介到中国,如《空中飞艇》《千年后之世界》《银山女王》《黑行星》《海底漫游记》《梦游二十一世纪》等。
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申明:“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梁启超也曾在与他人合译的《十五小豪杰》卷首阐发了翻译该书的目的“劝年少同胞,听鸡起舞,休把此生误”,鼓舞中国少年向“十五小豪杰”学习,与艰难困苦作斗争。翻译家在译介外国科幻小说作品时,大多能为青少年读者着想,采取编译、改译等翻译策略,力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达到传播新知、启发民智、爱国救世的目的。随着外国科幻小说的陆续引进,作品中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和主人公的探索精神引导、吸引并激励了当时渴求新知的一代中国少年,他们从这些译介作品中开拓了视界,初步接受了科学文化的启蒙。
培养人文精神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以“儿童为本位”的中国现代儿童观在清末民初得以萌芽。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儿童作为“人”的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秉承“吾中国之灭亡与否,自主与否,其希望全在吾童子”的理念,译介了儿童教育小说(如《爱美耳钞》《馨儿就学记》,前者后译为《爱弥儿》,后者又译为《爱的教育》)和一些童话(如《安乐王子》《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他们提倡尊重、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兴趣、独立人格,努力提升儿童的社会地位。
儿童的接受能力也开始得到重视。时任《小说林》译述编辑的徐念慈提出,“余谓今后著译家所当留意,宜专出一种小说,足备学生之观摩……以足鼓舞儿童之兴趣,启发儿童之智识,培养儿童之德性”。儿童文学翻译家包天笑改译的《馨儿就学记》在引入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时,将该书的很多内容“中国化”,书中甚至有数节全为创作,写到了译者自己的“家事”,而“类此者尚有好多节”,以期增加和拓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期待视野。童话文学作品的译介为儿童打开了瑰丽多彩的奇幻世界的大门。翻译家根据时代精神的要求进行选择性译介,为儿童展示出童话构思精巧、文辞优美、想象丰富、情理交融的审美特点和艺术特征。显而易见,这些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人文精神。
上一篇:珠峰小镇冬奥文化广场揭牌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