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能融入“大中华文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种民族文化经常发生碰撞,融合,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地形成了一个独特璀璨的大中华文化。
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凡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会进行改革,吸收汉族文化的优秀元素,摒弃自己民族文化中的落后部分,以此,维护少数民族的统治,巩固自己的政权。北魏就是一个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最终,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这里最主要的是:北魏建立以后,孝文帝为了维护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风俗的背景是这样的:自从太武帝驾崩以后,出现了一个十分混乱的局面,政治腐败层出不穷,鲜卑贵族和大商人通过种种手段压迫人民,导致北方民众起义反抗,北魏政权动荡不安。孝文帝上台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他知道,改变这种状况须得通过改革完成。
孝文帝即位的第一把火,就是烧在了政治上。
他制定了官员制度,规定了每个官员应得多少俸禄,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在那时,贪赃满一匹绢布就要被处死。在均田令中明文规定,按职位分俸田。并且,看政绩,政绩好,满一年升一级,政绩不好的,即使上任不久,也会受到处罚。
并且,他还加强了官员队伍的监管体系,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在税务方面,为了改变各阶层争收租调的混乱场面,他确定了租调由县一级争收的税收制度,大大减少了对百姓的压迫,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孝文帝在决心改革之后,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整个国家的统治,他甚至决定把国都迁到洛阳。为了怕朝臣们集体反对这个想法,他想了个主意。
一天上朝,他说:“我们现在发展的不错了,可以扩大一点自己的地盘了,不如,派出大军攻打南齐,这样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大臣一听,都觉得不得行,心想,皇上是脑子抽了才想现在打南齐,为了国家安全,我们要阻止他。
这个时候任城王站出来了,直接在朝堂上就和孝文帝battle了一波,战况激烈。孝文帝听了十分冒火,就骂他说:“国家是我的国家,我用个兵你都想阻挠,你是想干嘛?”任城王也不怕,说:“国家虽然是你的,但是,我也是国家的大臣,我要是知道用兵危险不告诉你,才是有想法。”
最终,孝文帝只得退步,宣布退朝,单独召见任城王,给他解释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我这个想法不是真的想出兵,我又不傻,只是觉得平城不好出兵,不适合改革政治,我现在想要移风易俗,把国都迁到洛阳有利于我的改革。就是说,我只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带着文武百官迁都洛阳,你怎么看?”任城王这明白过来,不再反对孝文帝的主张。
于是,孝文帝亲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到了洛阳,正逢秋雨连绵一月,道路泥泞军队移动困难。大臣一看,觉得机会来了,本来我们也不同意出兵,你非要出兵,这下你可出不了兵了。孝文帝一看,时机到了,就说:“我们这次兴师动众地过来攻打南齐,要是半途而废,会被天下人耻笑的,所以,如果不出兵的话,我们就迁都到这里这么样。”大臣听了,面面相觑。
孝文帝乘机让大臣们站队迁都,在讲明利害之后,许多人都为了不出兵而赞同迁都。有些大臣实在是讲不出道理了就让卜卦,孝文帝却说:“卜卦不是解决这种事的。”还说:“前人都可以变为何自己不能变。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最终,他把大臣说得哑口无言,之后,更是定下了迁都洛阳之事。
定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开始了进一步地改革风俗。
有一次孝文帝和大臣议政之时,讨论起了“移风易俗”和“墨守成规”两种方式哪种对国家更好。咸阳王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对国家比较好。”孝文帝乘机宣布改革,不许大臣违背。之后,接着颁布了几条法令:
一是,改说汉语,三十岁为界,三十以上可暂缓,三十以下且任官职之人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此条将被撤职或降职。“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上一篇:为什么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外国,我
下一篇:没有了